箅漏

定義與病名溯源

箅漏為中醫肛腸病名,屬「肛漏」之一類,指肛門周圍形成竇道(瘻管),並持續流出膿血的病證。其名見於明代《醫學入門·卷六》,載:「肛門左右別生一竇,流出膿血,名為箅漏。」此病多因濕熱蘊結、氣血瘀滯,或癰疽潰後餘毒未清所致,瘻管開口於肛周皮膚,與內臟相通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濕熱下注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腸,蘊結肛門,腐肉成膿,潰後成漏。

氣血瘀滯:情志不暢或久坐傷氣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與濕毒相搏,發為癰腫,潰後遺竇。

餘毒未清:肛癰(肛周膿腫)潰破後,膿液雖泄,然毒邪未盡,瘡口久不斂合,形成瘻管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:肛門旁側見一至數個竇口,時流膿血水,質稠或稀,氣味腥臭。

兼症:局部瘙癢、腫痛,或伴發熱、便秘;瘻管深者,可觸及條索狀硬結。

病程特點:反覆發作,竇道外口暫癒後,因內毒未除,易再度潰破。

證型辨治

濕熱蘊結證

特徵:膿液黃稠,肛周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排膿。

方藥:選用「萆薢滲濕湯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,加減敗醬草、赤芍等。

氣血兩虛證

特徵:膿水清稀,瘡口晦暗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
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
方藥:以「托裡消毒散」為主,酌加黃芪、當歸。

外治法

熏洗法:以「苦參湯」煎水坐浴,清熱燥濕,活血消腫。

掛線療法:傳統術式,以藥線或橡皮筋緩慢切開瘻管,避免肛門失禁。

蝕管祛腐:用「三品一條槍」等祛腐生新,促進瘻管脫落。

古籍論述
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漏瘡之症,如樹之有根,必去其根而後愈。」強調治療需徹底清除瘻管內壁腐穢,方能根治。箅漏之難癒,在於其「內通外達」之性,故外治與內服並重,標本兼顧。